|
||
张道藩(1897年7月12日-1968年6月12日)字卫之,本籍贵州盘县人(城关镇),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,美术教育者。曾于1952年3月11日-1961年2月24日担任台湾当局立法机构院长。民国时首都南京文娱中心公余联欢社创办者。 张道藩出生于书香门第,其祖上数人高中进士。他自幼发奋读书,十分刻苦努力,小学毕业后到天津一个族叔家里。 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。1919年底西渡英国,凭着一身才气,于1921年入伦敦大学学院美术部就读。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。1922年冬在伦敦加入中国国民党。次年为国民党伦敦支部负责人。此次来德国旅行,听说徐悲鸿也在柏林,便急匆匆地前来拜访这位艺术上的同道。后进英国维多利亚公园学校、克乃佛穆学院、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、巴黎最高美术学院深造。 留学期间,张道藩结识了陈立夫等人, 在认识陈立夫不久,张道藩即加入国民党,并终身与陈保持着密切联系。1926年2月,张道藩与一位名叫苏珊的法国姑娘结婚,收养一女。 张道藩加入国民党后,逐渐成为CC系骨干人物。历任广东省政府秘书,贵州省党务指导员,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,南京市政府秘书长,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(1930.4-1930.10.18),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,中央组织部副部长,交通部常务次长,中央执行委员,内政部常务次长,“国民大会”选举事务副总干事,教育部常务次长,中央社会部副部长,中央政治学校校务主任,教育长,中央宣传部长,海外部长,第一届“立法委员”。长期从事官办文化教育事业,参与控制国民党文宣与党务系统。 1932年与叶楚伧等成立中国文艺社。1934年组织公余联欢社话剧团。翌年创办国立戏剧学校,兼任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委。 1938年于武汉发起成立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”,后又兼任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央电影企业公司董事长,南京市文化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,中央训练团民间艺术训练班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。1947年组织成立“国际文化合作协会”。 1946年,张道藩母亲逝世,他回乡料理丧事,他将夫人苏珊安排在云南曲靖(距盘县120多公里)住下,只身一人回家。在治丧期间,遍访亲朋好友、地方名宿,声明不收丧礼,对推辞不掉的亲朋丧礼金,在离开时亲自造册,全部捐献给了学校作教育之资。他母亲出殡那天,所过之处路人皆馈赠一人两个月饼。 赴台后,于1950年奉派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,参与策划推动国民党改造工作,继任CC系首领。创设“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”,兼任“中国广播公司”董事长,《中华日报》董事长。 1952年10月当选“台湾立法部门”院长,主持院务近10年。不时支持CC“台湾地区民意代表”问政,制衡陈诚“内阁”,多次遭院内团派“台湾地区民意代表”攻讦。 1956年4月19日,奉蒋介石之命,以“台湾立法部门”院长身份访问日本,并参拜靖国神社。 1961年因电力加价案而辞职。1965年任“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”董事会副董事长暨文艺创作奖审议委员会召集人。 1968年6月病逝。号称“三民主义文艺理论家”。 公历: 1897年7月12日16时52分 农历: 丁酉年 起运: 命主于出生后1年10个月开始起运 乾造: 丁酉丁未辛未丙申(戌亥空) 大运: 丁未 丙午 乙巳 甲辰 癸卯 壬寅 辛丑 庚子 己亥 戊戌 年龄: 0-岁 2 岁 12岁 22岁 32岁 42岁 52岁 62岁 72岁 82岁 始于: 1897 1899 1909 1919 1929 1939 1949 1959 1969 1979 网络上的简历时间本身有错,可能阳阴历也未知,时辰更未知,不知真假。如果按年月日这个来看,辛金从未,月日支财库,年支坐禄,杀星不弱,年月日的组合还是挺不错的。 张道藩曾追求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,而且两个当时还是兄弟相称,追求二嫂,也不知当时的民国人是怎么想的,后来蒋离开徐后,跟张同居数10年间,但她却从未以张太太的名义出席过任何社会活动。 发布者:
岑宵子
2025-08-18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