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生万法,万法归心,万法由心造,万法由心灭。一切法皆从心起,妄念因心而生。 民国时期,战乱纷争的年代,就当时的佛教徒和佛教而言,也存在千疮百孔、变态丛生的问题,有研究者论当时出家动机的说法,出家“不是没饭吃的,就是当兵畏死的,真有学问的和有财产的,或为自己了脱生死,为佛宣传真义,那真是千个之中难找到一个的。”社会动荡或天灾人祸等原因,很多人因走投无路,才遁人佛门,真正以修持为宗旨的实在极少。 虚云法师当时就千万中的一个。 当时,不少社会人士和知识分子轻视僧众和佛教,评价和尚道士“只是一些公开的骗子、体面的乞丐、变相的吸血虫,和阻止时代车轮前进的妨碍者”。当时的云南新军统领李根源,对于这些迷信更是嗤之以鼻,他非常的讨厌神佛迷信,总想找机会破除这些破旧的思想。然而当时正好有两个不守清规的和尚邪淫争锋打架,在李根源看来,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! 在当时有一个叫做鸡足山的地方,里面有一座寺庙,僧人有数万之众。而其中有一个老和尚叫做虚云,在当时考虑是德高望重的僧人了!李根源他带着自己的部队一路拆炸佛寺,逮捕和尚,把那些寺庙的和尚吓破了胆。这时正在讲经的虚云和尚知道了,决定下山劝阻李根源,即便有着无数的僧众阻拦,但和尚虚云还是下山去了。 当时李根源对虚云老和尚,也是久闻其名未见其人,心想一个穷和尚何以能有如此大名?又深得民心呢? 年谱附记写道:“公迎藏经回滇,恭敬布化,地方官吏士民,日益钦仰,贩夫妇孺莫不知有虚云老和尚者。辛亥革命,清帝逊位,各省逐僧毁寺,风动一时,时滇省掌新军兵柄者为协统李根源,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,将亲督队伍赴诸山逐僧拆寺。又忖公以一穷和尚,何以得民心如此其盛,必有怪事,指名捕之。祸将不测,诸寺僧皆逃窜,即公寺内僧百余人,亦皆惶惧,有劝公避者。公曰:诸君欲去则去耳,如属业报,避何益,以身殉佛耳!众遂不去。” 当时李根源一行驻于悉檀寺,虚云老和尚便一个人独自来到他请守门卫兵进去通报,说要见李根源将军。这名卫兵是本地人,他不但认识虚云而且很钦佩他,说道:“老法师,您千万不要去见李将军,他正要抓您去枪毙呢!我看您还是赶快逃走吧,再晚就来不及了!”虚云说道:“不妨事,我就是专门来见他的。”说完就径直走进了殿内。 只见大殿上摆着太师椅,坐着两个人,一位是身穿戎装的军人,另一位是四川按察使赵藩。赵藩认识虚云师父,就站起身施礼问道:“虚老,您怎么来了?”虚云谦礼回答:“原来是赵大人,我今天是专门来拜会李将军的。”此时的李根源正目不转睛看着眼前这位白发飘飘,清瘦矍铄的老和尚,说话是那么安详镇定。李根源心中不由一惊,暗道:“原来此人就是虚云!果然气度不凡。” 但他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,坐在那里没有起身,反而一拍桌子,大声问道:“你就是那个老和尚虚云么?竟敢自己送上门来了,我且问你,你有几条命?来见本官想干什么?”虚云面色泰然答道:“李将军!贫僧只有一条命!就是一个普通出家人,之所以今天冒死来见将军,目的只为保存寺庙,请您立刻停止拆寺毁佛!” 李根源突然拔出手枪,冷笑道:“你真不怕死吗?”虚云面无惧色,笑道:“老衲已有殉佛之念,生死不过一场梦幻而已。但将军毁灭佛教之因果则大矣!”李根源听到这里,忽然把枪收了回去,说道:“我来问你,你口口声声说要殉佛,又不让我毁寺庙,那么佛教究竟有何用?对世人又有何益?” 虚云师父答道:“圣人设教,总以济世利民为其根本,劝化世人行善去恶。从古政教并行,政以齐民,教以化民。佛教首先教人以治心,因为心为万物之本,本得其正,万物方得以宁,而后天下则太平!”等等。 李根源一边听着,一边观察老和尚,他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,说道:“算你能言善辩,但是,要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有何用处?不过空费钱财而已。”虚云回答:“佛言法相,相以表法,不以相表,于法不张。塑像之作用乃令人生敬畏心耳,人心如果没有敬畏,就会无恶不作,祸乱生成。” “就拿世俗来说,孔子塑像,宗族祠堂塑像,以及西洋各国塑像,都不过是令人产生敬信,心有所归而已,功效不可思议。佛像虽然是泥塑木雕,但我们要敬拜的是其大慈大悲的精神,按究竟法来说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” 李根源听到这里,不由得点点头,面色微笑说道:“听您如此讲来,似乎也不无道理,好吧!您请坐下。”随后,李根源命令副官端上来茶水和点心,又问道:老和尚,您果然修持不同!不过,我看其他和尚,很多人都不做好事,反而做出许多怪事。比如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,成为社会的寄生虫!还有一些和尚饮酒吃肉,娶妻生子,成为国家的废物,这又该如何解释?” 虚云微笑道:“和尚是个通称,有凡愚和圣贤的差别,不能因为少数不好的劣僧,就否定全部的僧人!就好像不能因为少数秀才坏就骂孔夫子吧!再比如将军您,虽然统领兵卒,军纪严明,却未必人人都和您一样品行正直。大海因为可以容纳各种鱼虾,所以才称之为大海,佛法以本性为海,无所不容。而僧人们秉持佛化,护持三宝,都依自性而修持,难免有人悟,有人迷。但就一般而言,绝大多数出家人,都是虔敬佛法,恪守清规的。说到不从事生产劳动,其实出家人大多自耕自足,并非一概依赖社会。再说出家人教化世人为善,潜移默化,其用弥彰,并非全是废物啊!” 李根源将军一边听,一边不住地点头,他的脸色也越来越高兴。年谱附记写道:“李色喜,与公再谈,俄而笑逐频开,俄而俯首致敬,于是留公晚斋,秉烛深谈。”于是李根源将军留下虚云师父吃晚斋,继续秉烛深谈,由因果分明说到业网交织,由业果轮回说到众生相续。二个人越谈越畅快,随着佛理的深入,李将军时而温语接答,时而容貌端庄。最后喟然长叹一声道:“哎!想不到佛法如此广大,如此微妙精深!可惜我已经杀僧毁寺,造下了深重恶业,下一步该怎么办呢?请师父指点迷津!” 虚云师父说道:“此乃当今社会一时之风气,也是李将军的习气使然,虽有过错,也可弥补。只要将军发愿从今以后要极力保护佛教,就会功德无量!”李根源一听心中大悦。第二天,他就从悉檀寺搬到祝圣寺来居住,与寺里的僧人一起诵经,吃素参禅。并且请虚云师父为他证授了三皈依,成为在家学佛的俗家弟子。 随后李根源将军又和四川按察使赵藩,去朝礼了鸡足山上的各个寺庙。在山上畅游了十几天,聆听了虚云老和尚多日开示,切身感受到鸡足山悠久的佛教文化。李根源后来在他的《曲石诗录》中有诗追忆道:“曾侍樾师鸡足游,担当大错杳难求。老僧导我登金顶,竟做山中十日游”。诗中的“樾”字指的是赵藩,赵藩字樾村。“师”字指的是虚云师父。 从此之后,李根源将军不但开始虔诚学佛,而且鼎力护持佛教,几十年如一日,忠心耿耿。最后成为佛门的一位大护法,在佛教事业的很多方面,出力甚多。他本人也慢慢学会了谈禅论道,时有妙语,俨然已经是一位老居士了。告别下山前,李根源还为悉檀寺题写了“自度度人”牌匾。虚云老和尚也有一首诗送给李根源,是这样写的:“三界无安是火宅,更於何处可安居,如来示我真实义,魔也如如佛也如!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