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难(梵语 Ananda 音译,意为“欢喜”)(?~公元前463),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。 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,跟随佛陀出家。佛陀五十五岁时,选为常随侍者,专注地服侍佛陀二十五年,谨记无误佛陀的一言一语, 因此被称为“多闻第一”。 佛陀涅盘后,大迦叶召开经典结集,阿难虽是多闻,但是尚未证悟,因此被摈斥在结集的石窟外。大迦叶以长老身份教育阿难,数落阿难种种过失,以激励阿难奋发向上。终于在结集前半夜,阿难开悟证果,进入窟内,参与结集。 《大智度论》记载,阿难多闻第一,所听佛法如水入瓶,点点滴滴都不遗漏。这样的人为何不能即刻开悟? 结集前,大迦叶尊者走来说:“阿难,第一次结集即将开始,但按照清规,未证果者不得参加。你是多闻第一,必不可少。不如趁这一夜时间,好好用功。” 阿难听后,独自来到一处寂静的房舍。他盘腿而坐,开始回想这些年来佛陀的教导。记得有一次,佛陀在竹林精舍讲法时说:“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。”当时阿难只顾着把这句话记下来,现在回想起来,这话分明是在点醒他。 夜深人静,阿难忆起往昔种种。他想起自己每次遇到问题就去问佛陀,佛陀总是微笑着回答。有一次佛陀问他:“阿难,你觉得我说的法,是从何处而来?”当时他答不上来,佛陀只是笑而不语。如今想来,佛陀是在提醒他向内寻求。 就在阿难准备躺下休息的那一刹那,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。这一瞬间的顿悟,让他明白了修行的关键所在。原来,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犯一个最根本的错误:把佛法当作外在的知识在积累,却忘了返照自心。正当他要深入这个领悟时,一个更大的智慧突然在心中开启... 阿难终于明白,修行不在于知识的积累,而在于实践与领悟。正如佛陀常说的“依法不依人”,修行者要在闻思修中找到自己的道路。他回想起佛陀曾经教导:“譬如热铁,虽然通红,若不打磨,终究成不了利器。” 这一夜,阿难放下了对知识的执着,专注于禅定。他终于明白,过去二十五年的积累并非毫无意义,那些记诵的经典如同种子,需要通过禅定的滋养才能开花结果。 在寂静的禅定中,阿难想起佛陀说过的一个比喻:“如人数他宝,自无半钱分。”这不正是自己的写照吗?这些年来,他熟记佛陀所说的每一句法,可这些法都是记在心外,未曾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智慧。 在这种境界中,阿难想通了修行的次第:闻法如同收集材料,思维如同规划建造,而修行则是真正的营建过程。过去的他只顾收集材料,疏于真修实践。就像一个商人,整日数算他人的财宝,自己却一贫如洗。 这时,他想起佛陀平日教导弟子时说过: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”法不在言说,而在亲证。阿难恍然大悟,过去二十五年,他就像是在看地图,却从未实地跋涉。地图再详细,也比不上亲自走一步路来得真实。 天亮时分,阿难已然证得阿罗汉果。后来在结集时,他将这段经历总结为“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,依智不依识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”。这四依法则,正是修行路上的明灯。
|